一家人守候在病人床前,庆幸关节置换手术获得成功。病人虽然腿部有些微的肿胀发热,但大家认为那不过是手术后的正常反应,只有他的医生正在忧虑地看着他的检测结果,因为他知道危险正在悄悄地靠近,悄悄地发生,这就是静脉血栓,正悄无声息地偷偷袭来。
天津人民医院关节科主任刘军指出:以往我们总认为中国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低,但现在从临床的数据看来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、饮食习惯的改变,最近十年,我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长非常快,已经与西方国家基本持平。原因与血脂增高有很大关系,因为凝血因子中的很多成分如维生素K,就是脂溶性的,血脂太低的时候吸收不良。
这就使我们的手术前后治疗措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。以往我们要防止手术后出血,而现在我们则要着眼于预防手术后的静脉血栓形成,这个180度大转弯使很多医生还很不习惯,思想上有顾虑,怕出血。还有一些医生对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和危害性认识不足,脑子里还没有“术后要抗凝”这根弦,这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教育,不断地提醒大家注意。
今年13岁的遥遥上初一,体重已经达到126斤,前一阵迷上了网络游戏,经常是一边吃零食一边玩游戏,有时候一直玩到深夜两三点才睡。上个周末,遥遥玩游戏过程中想上厕所,忽然发现步子很沉重,而且小腿处疼得厉害。家人赶紧将他送进医院。经过检查,他居然患上了经常是老人才会得的深静脉血栓。
固定坐姿超过3小时 深静脉血栓风险加倍
遥遥的情况并不多见,但是目前就诊的患者中,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,很多都市白领、办公室一族整天“窝”在办公室对着电脑,加之零食不断,衣着较紧,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发生。而内科长期卧床的患者中,静脉血栓也不容忽视。
静脉血栓从哪里来?
以往我们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,主要针对的是心梗、脑梗等动脉血栓,动脉血栓的形成往往是由于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发生的;而静脉血栓的发生则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、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3个主要因素密切相关,往往是由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导致的。针对静脉血栓,则需要针对凝血因子起作用的拜瑞妥来预防和治疗。
当手术、久卧、怀孕等高危因素出现,血管内皮细胞受损,凝血因子激活,机体为阻止出血反应形成血栓;血栓像塞子一样填补血管损伤部位。血栓形成后,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,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,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,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,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;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,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。
谁有静脉血栓的危险
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很多,如年龄、制动、既往血栓病史、恶性肿瘤、外科手术史、外伤、原发性高凝状态、妊娠等。比较重要的有年龄和手术。
手术被认为是静脉血栓的最大风险,几乎每2名患者中就有1人受累;而骨科大手术如全髋关节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,由于血管损伤和活动减少之类的因素导致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增高。在未接受预防性治疗的骨科手术患者中,发生静脉血栓的比例为40%至60%,而在普通内科患者中的发生比例为10%至30%。
为什么骨科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风险特别高呢?这是因为在手术中,可能会损伤腿部主要静脉,而且手术后可能会限制患者的活动,使其处于静脉血栓高风险状态。
预防静脉血栓:物理治疗+抗凝药
大手术前后医生会选择抗凝药物,以往用低分子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,低分子肝素需要注射用;而维生素K拮抗剂则因为作用于多个凝血因子,而必须经常检测凝血指标,容易造成出血倾向而发生危险,这些显著的缺点给医生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扰。目前新上市的口服药拜瑞妥(利伐沙班),靶向作用于凝血因子Xa,作用稳定,用于预防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成年患者的静脉血栓,简单、有效。
为了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,医生会主张患者早期下床活动;不能活动的患者,要使用长腿气囊足底泵加速血液运动;不能使用泵的患者,要活动脚踝,运动腿部肌肉,促进血液运动;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,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;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;必要时穿着医用弹力袜。口服抗凝药物,对术后的年老或心脏病患者要更加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