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季节谨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
突然下肢疼痛肿胀 可能深静脉血栓形成
天气渐渐的冷了起来,王阿姨和老伴的室外活动减少,可是两个人又闲着没什么事,于是经常去棋牌室打发时间。一天晚上王阿姨打麻将回来,觉得左腿发沉肿胀,还有点抻着疼,也没在意。第二天起床时发现左腿肿得比右腿粗了好多,颜色发紫,不能走路。
小李骑摩托车回家急转弯时把自己甩了出去,胫骨骨折,没办法只好打石膏在家卧床休息。过了一个半月医生把石膏拆了,小李开始下床活动,可是一活动就觉得小腿疼痛,还肿了,休息一晚上,早晨就没什么事了。可是白天一活动,晚上小腿又肿了。
经检查,以上两人得的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。那么,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秋冬季节血栓高发
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生于人体下肢深静脉内的病变,由于血管内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发生凝固,阻塞血管使血液回流障碍,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。
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三种,即周围型、中央型和混合型。周围型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,多数症状较轻,主要表现为小腿肿胀和肌肉疼痛,经适当治疗多数可溶解或机化,自行吸收。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,起病急,数小时内即可出现患肢疼痛肿胀,软组织张力高,病情严重可出现股青肿和股白肿,不及时手术可导致肢体坏死。混合型包括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。
五类人要高度警惕
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促凝物质增加,抗栓物质减少;血小板的肾上腺素受体增加,对肾上腺素等诱导剂的反应性增强;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逐渐增多,纤维活性降低。老年人还多伴有动脉硬化、糖尿病等,还与其体力弱、好静,尤其是秋冬季户外活动减少,这些因素是老年人有血栓倾向的重要原因。
孕产期妇女 妊娠后期孕妇血容量生理性增加,静脉血管扩张,血流速度下降,增大的子宫压迫髂静脉和下腔静脉可造成下肢静脉血流淤滞。从妊娠中期开始,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增加,至分娩时达到高峰。虽然这种生理性代偿反应有利于分娩后快速止血,但也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升高。
肿瘤患者 研究表明,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有潜在的肿瘤,血栓形成可能是恶性肿瘤的一个早期症状。因为许多肿瘤细胞可以分泌促凝活性物质,这类促凝物质可以启动患者体内的凝血“瀑布”。当然手术及术后的卧床也是肿瘤患者易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。
血液粘稠者 冠心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因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高、纤溶活性降低、血液凝固性增高而易导致血栓形成;失水、失血者因血液浓缩而使血液凝固性增高;胰腺癌、肺癌患者由于组织因子大量释放而激活凝血系统;长期卧床、心力衰竭、肿瘤压迫、静脉曲张及静脉瘤患者的血液流速均缓慢,血小板聚集在血管壁上易形成血栓。
血管内膜受损害 经静脉注入硬化剂、高渗溶液、抗肿瘤药物、造影剂;24小时静脉插管;肿瘤细胞侵犯;细菌感染等均可引起血管内膜受损,内膜损伤后粗糙不平,血小板易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内膜上,从而引起血液凝固,促使血栓形成。
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
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,抬高患肢,使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~30cm。卧床休息时间为10天左右,开始起床活动时,需穿循序减压袜(医用弹力袜)。根据血栓形成位置不同,循序减压袜使用时间不同,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用2~3周,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至少要使用3月,最好长期使用,以保护深静脉瓣膜功能。
药物治疗 目前抗凝溶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治疗方法,虽然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,但可以防止血栓继续延伸发展和其它部位新血栓的形成,并有利于血栓静脉再管化和减轻血栓后综合征。抗凝溶栓一般为2周左右,然后再继续口服抗凝药3~6月。溶栓治疗前,应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肺栓塞。
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,在发病72小时内效果最好。手术越早,血栓与静脉壁粘连的程度越轻,越可以减少术后继发血栓形成的可能。手术方法有静脉切开取栓、介入取栓和腔内超声血栓消融术。